滚动消息:
信用百科 News
信用管理 / HOT NEWS
News 信用百科
银行黑名单一般指被银行拒绝纳入信贷的用户。其依据来自于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出现污点。消除银行黑名单,基本上就是消除个人征信报告里的不良记录。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征信报告中的不良记录是因为被录入的信息有误  比如“被担保”、“被贷款”,或者信息不真实。针对这种情况,当事人需要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去当地央行提出异议申请;如无特殊情况,15个工作日即可解决。但是“被贷款”情况可能复杂一些,需要银行核实解决,无法妥善解决的还可能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提起上诉。  (二)非恶意欠款导致的不良记录  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联系所在银行积极解决,解释导致欠款产生的原因,并及时还清欠款。情节不严重的,可让银行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  (三)等待5年后自动清除  央行对个人征信不良记录会保存5年,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还清欠款,并在以后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还款记录,5年后,他的不良信用记录会自动清除;但如果一直置欠款不理,不良记录就会一直跟着他。
发布时间: 2020 - 10 - 19
浏览次数:205
一、信用评分的定义  信用评分指运用统计方法,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消费者或中小企业未来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估。信用评分必须完全忠实于过去的经验来推测未来,信用评分主要用于授信额度较小、调查成本较高的领域,如信用卡领域,在自动、批量发放信贷时,信用评分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信用评分的特点  1.动态性  当制作信用调查报告的数据项改变时,信用评分值也会随之改变。例如:付款状况的改变或者新开设账户,都会使消费者的信用评分值发生改变。在金融服务领域,不同的贷款申请人,其信用评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使用的信用评分的类型和相应的特征变量取向。  2.客观性  信用评分是基于大量数据制定的,反映了消费者信用行为的普遍性规律,个人征信机构可将各家授信机构的数据综合起来进行信用评分,不偏向任何一家授信机构的特定消费或特定信贷产品。  3.一致性  信用评分在实施过程中前后一致,不管哪个机构、哪个工作人员、哪个时间地点做出的决策,只要用的是同一个模型,其评估和决策的标准是一样的。特别是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评分,不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因特殊阶段的信贷行为和特殊的信用风险政策而发生大的变化。  4.准确性  信用评分是依据大数据原理、运用统计技术等科学手段得出的,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消费者某一方面信用表现的概率。其准确性还与数据的质量、模型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  5.综合性  信用评分是基于多个信息维度的许...
发布时间: 2020 - 02 - 25
浏览次数:128
近年来,每一次学术造假风波,总能引发舆论热议,这说明两点:第一,造假不是个例,能引发普遍的共鸣;第二,科学家造假,比起普通人造假,社会影响更加恶劣。学术乃天下公器,不可有半点虚假;造假败坏了科学群体的声誉,对之必须零容忍。  科学家的初心是求真务实,应更有“洁癖”。那些蓄意学术造假一旦被发现,应该立即封杀,并昭告天下。世界各国都发现过学术造假案,如果相关机构秉公处理,科学共同体就有了激浊扬清的底气和自信。如果总是嘴上零容忍,实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便会助长投机者的侥幸心态。轻轻放过造假者,不仅让守规矩的科学家灰心,也令全社会气馁;容忍造假者,牺牲的是公众对真理和规则的敬畏,牺牲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因此,零容忍不能只是口头表态。  零容忍落实在行动上,首先是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职责,面对主管范围内的可疑事件,应第一时间主动调查,自检自纠,向社会有所交代,不袒护、不姑息。  零容忍落实在行动上,还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立项、申报、验收、评价等环节,一旦发现科研人员弄虚作假,就要给予应有的惩处,这应该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底线,不能让极少数造假者腐蚀整个科研生态;管理部门还应建立科研诚信数据库,将各种不端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科研诚信体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零容忍落实在行动上,一定要正本清源,从制度上建立起对科研诚信的保障,将学术不端的意图和空间挤压到最小。随着中...
发布时间: 2020 - 01 - 15
浏览次数:143
发布时间: 2019 - 09 - 10
浏览次数:130
从过去个人征信报告,到如今各种“信用分”。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正在让个人征信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在没有任何固定财产抵押的情况下,“信用分”的高低,已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户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多寡、利率等等。  “信用分”从何而来?  如今,“信用分”可以当钱花了。那么,你的“信用分”值多少钱呢?用户的“信用”到底从何而来?相关的金融机构又是依据什么为用户打分的?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一直以来,只要在商业银行开立过结算账户或者是与银行发生过信贷交易的个人,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都会有一份独属于其个人的征信报告。这份报告由征信机构主动采集,并不需要个人申请。而这份信用报告也是目前各银行包括大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在采用的,籍此为用户打分的最传统的一个数据渠道。”  据介绍,央行征信报告构成内容主要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姓名、证件号码、居住地址等个人基本信息;二是信贷数据,比如贷款种类、逾期次数、金额等等;第三类则是工作单位、个人住房公积金和养老金缴纳等公共记录。  “通过这份报告,个人的很多重要金融信息也会一览无余,比如个人在银行的负债情况,如个人曾在哪家银行贷了多少款,办了几张信用卡、每张卡的信用额度为多少,以及是否按时还款等等信息。通过这些情况分析,很多人的‘信用分’基本就出来了。”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银行针对用户的信用信息采集...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8
浏览次数:107
Copyright ©2025 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